市定古迹“大甲文昌祠” 2020春季修复完成 重现人文素雅风貌
发布时间:2022-08-31
【大成报记者萧宇廷/台中报导】创建于清代光绪13年(1887)的大甲文昌祠,走过百年岁月、历经多次修复,台中市政府自105年启动修复计划,回复至日治时期重建后样貌,并整理三川殿及正殿祭祀空间,让民众来此朝拜更可感受神圣与文人素雅气息,今(109)年3月完工,重新与大众见面。
台中市定古迹“大甲文昌祠”近年因受台风影响导致正殿及三川殿屋顶受损漏水,各殿嵴体的剪黏、泥塑倒塌风化损坏,木结构多处白蚁危害导致梁柱腐朽,且因高度使用让整体庙祠氛围渐失。
为防止主体结构继续损坏,恢复古迹原貌、重塑整体文昌祠风貌及维持寺庙的功能,整修重点在正殿与三川殿屋顶剪黏、泥塑仿作、防水铺设、西施嵴及暗厝补强、木构架、瓦片、四点金柱单彩修复等;总预算新台币3,135万元,其中文化部文化资产局补助新台币835万元,由许伯元建筑师事务所规划设计监造,东郡营造进行修复工程。
文化局表示,这次修复最大特色,将文昌祠恢复日据时期既有三川殿双龙朝葫芦、中港西施嵴处鱼回头及八仙对场踏云式样、正殿双龙拜塔式样等;另为营造整体空间气氛、祭祀与管理使用需要,于正殿增加常年光明灯及机电照明设施,便于每年春季文昌帝君庆典及考季时,甲安埔地方学子信众向文昌帝君疏植福章,打开智慧增点元神光明。
大甲文昌祠原为义塾,正殿主祀文昌帝君,创建于光绪13年(1887),由原大甲乡绅捐银兴建,设义塾于左右两厢房,为当地崇扬文教之地。期间历经日据时期的公学校使用、昭和10年(1935)墩子脚地震后重建,74年内政部将之指定为第三级古迹,97年改列为县定古迹;100年县市合并时再改列为直辖市定古迹,大甲文昌祠的兴建,打开了大甲地区的教育风气,无论由历史或建筑的角度观察,都是一座极具价值的重要文化资产。
文化局指出,文昌祠将由原管理单位大甲区公所,做为当地信仰中心,可让信众祈求考试顺利;并从文昌祠的格局、彩绘、雕刻等,都可见传统工艺的文化精髓,值得民众前往欣赏,别具文化传承意义,也凝聚地方居民的情感。
